首页 > 教学资源

记承天寺夜游教案(精选多篇)

时间:2025-01-08 07:11:08
记承天寺夜游教案(精选多篇)(全文共9730字)

第一篇:记承天寺夜游
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

(课前:多媒体播放“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”)

师: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?生(齐):月亮。

师: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,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。这轮明月曾照亮了《诗经》的河畔,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,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??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,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?

生1: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生2: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生3: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生4: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师:说得真好!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,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,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。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,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?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,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,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。(板书课题、作者。)

师:首先,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。(屏幕显示:听读课文,注意字音、停顿、揣摩作者情感。)

师:老师读完了,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。(屏幕显示:朗读课文,读准字音、停顿、揣摩把握作者情感。)(生大声朗读课文。)

师: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?(一学生朗读课文。)

师: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?生1:读得流畅,字音准确。

生2: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。生3:语速有点快,应略微舒缓一些。

师:同学们听得很认真,评价也很到位。还有一处停顿要注意:但/少闲人/如吾两人者耳!(生齐读这句话两遍。)

师: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齐来读一遍课文。(生齐读课文。)

师: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,可老先生满口“之乎者也”,我们还得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。

师:首先,请对照注释,独立翻译课文,圈划出疑难字词;然后,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;若还有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。(屏幕显示:对照注释,独立翻译课文,圈划出疑难字词;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。)

(生翻译,交流。师巡视指导。)

师: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?生1:“遂至承天寺”中的“遂”是什么意思?师:谁来帮帮他?生2:“于是,就”的意思,“于是就到承天寺”。师: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?生(齐):同意。

生3:“盖竹柏影也”中的“盖”是什么意思?

师:谁知道?生4:覆盖,遮盖。

师:有不同意见吗?生5:应该是“原来”的意思,“原来是竹柏的影子。”师:你的回答得很准确。生6:“月色入户”的“户”怎么解释?生7:窗户。师:是吗?生(齐):是。

师:不是。“户”在文中不是指窗户,而是指门。大家知道“足不出户”这个成语吧? 生(齐):知道。

师:这里的“户”就是指门,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?(生笑,在课本上写下正确

释义。)

师:还有问题吗?(生摇头。)

师:那老师有几个句子想考考大家,敢迎接挑战吗?生(齐):敢!(跃跃试)师: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怎么翻译?

生1:月色洒满庭院,如水一般清澈透明,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,原来是竹柏的影子。

师:“何夜无月,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”如何翻译?

生2:哪个夜晚没有月亮,哪里没有竹柏?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。

师:刚才几位同学翻译得很好,说明同学们真的掌握了。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。

同学们,文章的题目是“记承天寺夜游”,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呢?

1生:“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”。月色非常的美好,所以他想欣赏一番。

师:这是讲“夜游”的原因,他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呢?

2生:“念无与乐者,遂至承天,寻张怀民。”

师:请同学们看注释,能不能找到有关本文背景的材料。

1生:(找材料)注释7有。2生:注释2也有。

师: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个背景谈谈苏轼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。

生:因为他被贬到黄洲,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官,所以他感到很寂寞,于是想找个好朋友

一起聊天。

师:说得很好。在苏轼的眼里,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?

1生: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”

师:非常好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写景的句子。(板书品味写景)请同学们齐读一遍。

生:(齐读)

师: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?生:夜色。

师:准确地说是什么?生:是月色。

师:很好。(板书月色)作者笔下描写的月色是怎么样的呢?(板书怎么样)请同学们

再齐读。

生:(齐读)

师:月色是怎么样的呢?1生:澄清

2生:透明3生:清亮、空灵

师:(赞许的)同学们说得很好,今晚的月色多么的澄澈透明呀!(板书澄澈透明)作者

是怎样描写月色的?再请同学们齐读。

生:(齐读)

师:请同学们把“如”和“盖竹柏影也”去掉读一遍。生:(齐读)庭下积水空明,

水中藻荇交横。

师:如果这样写,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?生:这样写,让人感觉是写水的。师:但实际上课文是月色的。可见作者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?1生:

是比喻。

师:非常正确。(板书比喻)既然是比喻,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: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

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。”比较这两者,课文的“盖竹柏影也”的“盖”给人怎样的感觉?

生: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。

师:是的,原来先前所看到的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”是一种幻觉,文章先虚写,再实写,虚实相生,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。(板书虚实)这样美妙的夜晚,这样澄清透明的月光,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?(板书意境)请一位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下月色。

生: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,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,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,摇曳多姿,仔细一看,原来是竹柏的影子。

师: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?1生:淡雅。2生:幽静。3生:清雅。师:清丽淡雅,不错。多美呀,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。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?

生3:欣悦的、欣赏的语气。

师: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,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。(生朗读。)师: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。常言说:“三分文章七分读”,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计算的话,朗读给人的美感可以达到七分。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表现出来,读出韵 ……此处隐藏6072个字…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、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、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(六)简答题

1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。
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、如何理解文中“闲人”的含义?
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3、赏析: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,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”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?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?
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答案

(一)《东坡志林》 宋 苏轼(二)但少/闲人/如吾两人者耳。

(三)填空。 1、“月光”2、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,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 3、何夜无月,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(主旨句)

(四)1、门高兴的样子 2、考虑、想到 于是 3、共同、一起 院里 4、只是清闲的人

(五)1、张怀民也没睡,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。

2、月光照在庭院中,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,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。 3、哪一夜没有月亮呢?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?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“闲人”罢了!

(六)1、①贬谪的悲凉。②人生的感慨。③赏月的喜悦;④漫步的悠闲。

2、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,二是指清闲的人,其中包含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。赏月闲人的自我排遣,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。

3、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,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,疏影摇曳,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。

第四篇: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

读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有感

陆城二中802班胡雪莹

短短一篇文章,带给我太多的震撼,细细咀嚼着文章的每一个字,我的心和作者一起走入了那个不眠之夜:

月儿轻柔的将月光洒入,给这令人窒息的夜注入了一丝活力。却仍旧挥不去这满院的悲凉,月光下那孤寂的背影,散发出无尽的绝望。满院的月光如同一眼宁静的泉,一温柔掩去了内心深处澎湃的忧愁于无奈,竹柏不忍心看着这位满腹才情的天之骄子就此沉沦,便将自己的影子映入这眼温柔的泉,化作藻荇,惊动了那忧郁的灵魂,唤醒了那沉睡的豪情。

于是,笔走龙蛇,一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游感跃然纸上,寥寥数十字,道尽了满腹忧愁。“解衣欲睡”?千丝万缕的愤慨萦绕心头,怎能入睡?“月色如户”不过是催化剂,与其蜷缩在角落孤芳自赏,到不如“欣然起行”,畅谈心中的不快。是“念无以为乐者”吗?也许作者并没有他自己所想的那么豁达。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”,只是想找一个同病相怜的人寻找一丝慰藉吧!虽“怀民亦未寝”,可作者仍无法倾吐他心中的无奈。“相于与步于中庭”,又有谁能看出那宁静被后深藏的不甘。

也许,作者是感谢那柏影的吧!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”似乎有了一种顿悟。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。”两人!从这里,我读懂到了一种豁达。至少,他以不再孤寂;至少,有人能读懂他此刻的心境。

于是,带着那份姗姗来迟的慰藉,作者将所有的愁绪埋葬在这个不眠之夜,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的到来,那沉郁的灵魂绽开了笑颜,那是比太阳更暖的笑容,是一种放下的洒脱。

生活,还未结束;希望,就在前方。

第五篇: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知识点总结
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知识点总结

一、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

1、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:

张怀民也没睡,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。

2、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,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
月光照在庭院中,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,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。

3、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。

哪一夜没有月亮呢?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?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“闲人”罢了!

二、结构形式: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,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,并写出各层次大意。

1、表达方式:记叙 描写 议论。

2、结构层次:

第一层:(1-3句)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,庭院漫步。(表达方式是叙述,交代清楚了时间、地点、同游者、游历的缘由)

第二层:(4句)观月赏景。(写景、描绘月夜庭中美景)

第三层:(最后3句)月夜问天,自喻闲人。(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,议论,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)

3、写作技巧:

1.比喻传神: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.

2.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: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.

3.抓住了瞬间的感受: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.

三、理解填空

1、全文以“月光”为线索,依据作者的行踪,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,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,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。

2、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: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,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
3、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:何夜无月,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。(主旨句)

4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。(旷达胸怀)(1)贬谪悲凉。(2)人生感慨。(3)赏月喜悦;(4)漫步悠闲。

四、思考:

1、你是如何理解文中“闲人”的含义?贬谪的悲凉,人生的感慨,赏月的欣喜,漫步的悠闲,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。(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。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,又有为"闲人"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。)

2、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旷达(豁达)乐观的胸怀。3、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:月色入户,无与为乐。

3、欣赏: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,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”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?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?

(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,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,疏影摇曳,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。)

4、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? 月光(月色)

5、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? “庭下如积水空明……影也(请你支持WWW.)”

五、中心思想: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。

《记承天寺夜游教案(精选多篇)(全文共9730字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