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工作计划

探索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工作的创新与实践

时间:2024-10-24 23:12:49
探索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工作的创新与实践(全文共8067字)

今年是莱西会议召开30周年,为大力继承和发扬“莱西会议”精神,本人以“推动干部力量向基层倾斜、在一线集聚”为选题,就近年来**推动和落实干部下沉工作的经验做法开展了专题调研,为探索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工作积极寻求对策与建议。

一、起因与背景

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,始终秉持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、共同战斗中诞生、发展、壮大、成熟起来,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“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,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”的群众路线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,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观点,也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,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对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理念,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,党员干部只有把更多时间腾出来深入基层一线,只有“到最艰苦的地方去”,到改革一线去,到脱贫攻坚一线去,和人民打成一片,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、贴近群众、服务群众。”在为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,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、安全感,带领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中践行初心使命。做到工作落实在一线,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,政策宣传在一线,群众反映在一线,无数的“一线”就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最直接表达,是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,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有力保障。

近年来,**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,以任职下挂、选派下挂等不同形式,在脱贫攻坚、人居环境综合整治、基层党建、疫情防控、复工复产等工作中,全方位推动干部重心下移、力量下沉,实现了“产业发展有思路、环境整治大提升、脱贫攻坚见实效、疫情防控稳大局、党建引领有方向”,为新时代机关干部下沉常态化、制度化、规范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。

二、做法与成效

**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,形成了第一书记、下派村党支部书记、挂职干部、驻村蹲点、扶贫帮扶等干部下沉模式,在乡村振兴、脱贫攻坚、基层党组织建设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,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。

(一)精准驻村帮扶,发挥第一书记“尖刀兵”作用。2012年以来,**累计选派900名第一书记到扶贫重点村工作。调研中发现,第一书记统筹驻村工作队力量,在加强基层组织、推动精准扶贫、为民办事服务、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实事好事,为贫困农村留下了“带不走的工作队”。一是建立联动机制。县级层面,成立县第一书记办公室,由县委组织部代为管理,每周检查、每月调度、每季度经验交流,负责全县统筹管理、组织协调工作;乡镇层面,组建第一书记服务专班,定期召开座谈会总结驻村情况,重大事项提交党委会研究解决,分析研判、解决问题;村级层面,实行组长负责制,建立考勤、食宿、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制度,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,确保全身心投入工作,作用发挥明显。二是精准选派管理。坚持政治标准,着力把好选派人选政治关、品行关、廉政观、能力观,中股级以上干部占比达到76.3%。制定印发了《关于加强县派第一书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《第一书记工作管理机制》《第一书记工作任务清单》,严格驻村工作纪律,通过微信定位、电话督导、实时监控等方式确保第一书记与派出单位脱钩。第一书记工作中,涌现了大量的先进典型。比如,县供电公司王平连续2轮担任黄岗镇李溜村第一书记,帮助村内完成电网标准化改造,与该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。三是鼓励干事创业。脱贫攻坚关键期内,县财政给予236名第三轮县派第一书记每村扶贫资金10万元,由第一书记自筹资金10万元,重点解决贫困村发展问题。采取实地查看、个别访谈、民主测评等形式进行年度考核,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、提拔重用的依据,累计通报表扬第一书记1000余人次,提拔重用优秀第一书记100余名。

第一书记深入联系群众,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,研究制定帮扶措施,强班子带队伍,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。几年来,先后发展党员458名,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149名,培养后备干部396名,帮助358个村修通柏油路,帮助346个村通改电,帮助436个村通自来水,发展培育产业项目454个,成立专业合作社218个,争取后方单位及社会帮扶资金5952.12万元,落实政策项目资金1.14亿元,巩固提升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,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。

(二)开展驻村蹲点,发挥下沉干部“压舱石”作用。2019年9月,省委、省政府在**召开**乡村振兴调度推进会。刘家义书记指出“**最大的短板在**,**最大的短板在农村”。一石激起千层浪。**党员干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县委决定,在全县开展为期2个月的“改进作风、深入基层”驻村蹲点活动,以干部作风转变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大提升。一是凝聚共识共为。召开了县乡村1500余名干部参与的乡村振兴动员大会,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开展“改进作风、深入基层”驻村蹲点活动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宣讲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、农业产业发展、美丽乡村建设、土地增减挂钩实施、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治理6项重点任务,全县2000多名县直和乡镇(街道)干部全部住下去,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,一律住在群众家,一律在农户家就餐,一律吃份饭,一律支付用餐费用,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在实践中融洽了干群关系。二是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。驻村干部领着群众干,干给群众看,以诚心换真心,用行动换信任,推动全县502个行政村全部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综合验收。驻村蹲点期间,全县出动人力50万人次,机械4.5万台次,更换垃圾桶(箱)1.4万个,清运垃圾2.8万余吨;清理乱搭乱建5000多处,清理断壁残垣3800多处,清理乱涂乱画及“小广告”15余万处;完成县乡公路绿化135.3公里,栽植绿化苗木14.1万株;完成街道改厕4500户,累计完成改造16.4844万户;深入推进“美丽庭院创建”活动,建成“美丽庭院”示范户7330户,示范户建成率达3%,建有“美丽庭院”示范户的行政村(社区)206个,占比41%。三是扎实开展乡风文明培育行动。在驻村干部的组织协调下,举办孝善敬老饺子宴300多场次,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400多场次,5万余农村留守老人享受了饺子宴和精神文化大餐,各个村广泛开展乡村夜话、垃圾分类,促进了群众良好习惯的养成。四是抓牢抓实基层组织建设。坚持抓班子带队伍,不断增强村“两委”班子的凝聚力、战斗力、号召力,选优了班子,整治软弱涣散村“两委”班子50个,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5名,谋划发展“一村一品”产业129个,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。

**2000多名县乡党员干部日夜守候奋战在农村一线,用坚强的党性、强烈的担当、忘我的精神,住农家屋、吃农家饭、 ……此处隐藏3262个字……身边,静下心来聆听群众呼声,俯下身子化解群众疾苦,把党的政策、党的声音、党的温暖传递下去,才能履行好下沉的职责使命。二是突出时间节点。“养兵千日,用在一时。”干部下沉是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有力举措,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疫情防控,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,不能为了下沉而下沉,要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,明确目标任务,选准下沉时机,攥起拳头打攻坚战,才能确保取得立竿见影的工作实效。三是突出政策支撑。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”真金白银的政策是下沉干部的“弹药库”,要解决下沉干部空有规划而“无米下锅”的问题,为他们送上政策的“锦囊妙计”,扶上马再送一程,切实帮助他们打开工作局面。

(二)必须做到“三清”。一是角色定位要分清。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,提高下沉干部思想认识,引导他们找准角色定位,既当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“宣传员”,又当落实具体工作任务的“战斗员”,既做为群众出谋划策、指点迷津的“先生”,又做向群众虔诚取经、虚怀若谷的“学生”,既有扎根基层、服从大局的觉悟,又有高瞻远瞩、敢于质疑的境界,做到到位不越位、帮忙不添乱。二是基层实情要摸清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。”要建立健全下沉干部调查研究制度,引导他们深入群众开展调研,进百家门、听百家言、知百家事,切实抓住制约发展的“结”、群众闹心的“难”、基层工作的“忧”,做到找准病根、对症下药。三是思路规划要理清。刘家义同志指出: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要善于把新的视野、新的知识与本地本行业实际结合起来,创造性地提出新思路。”要引导下沉干部将自身优势与基层实情相结合,帮助基层谋划思路、制定规划,找准发展的方向路径。

(三)必须坚持“三到位”。一是服务保障到位。派出单位要做下沉干部坚强后盾,全方位支持下沉干部工作,想方设法解决实际困难,让他们工作更有“底气”。派入单位要对下沉干部充分信任,与其他干部同等对待,充分考虑下沉干部的特长和优势,明确实际分工,努力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干的舞台,激发下沉干部归属感、责任感,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,发挥作用。二是管理考核到位。管得好才能干得好,要建立健全下沉干部任务目标公示、定期述职、座谈交流、教育培训、考勤签到等日常管理制度,建立“一人一档”,对干部下沉期间表现和工作情况,定期进行分析研判,形成常态化全程管理机制。要用好考核这根“指挥棒”,广泛听取广大群众、接收单位、后方单位等多方意见,最大限度地保证下沉干部综合考核结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。三是培养激励到位。要树立“一线锻炼干部、一线识别干部、一线提拔干部”的鲜明导向。在提拔重用、轮岗交流、职级晋升、表彰表扬等方面,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;对下沉期间表现优异、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,及时提拔重用,让下派干部有干劲、有盼头;对在大胆改革创新、勇于先行先试过程中出现失误或错误的下沉干部,要适度容错纠错,激励他们卸下思想包袱、放开手脚干事创业。

四、问题和建议

干部力量下沉为基层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,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,但在其具体工作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。

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。有的下派单位考虑单位局部利益,舍不得将优秀年轻骨干下派基层,反而将工作表现差的人员作为“包袱”下派充数,有的即便派骨干下去,也不能实现脱产,出现“挂而不职”的现象。有些接收单位出于种种原因,对下沉干部“不敢管”或“不愿用”,与下沉干部“相敬如宾”,下沉干部被边缘化,无权又无责,干好干坏一个样。有的下沉干部不珍惜下派锻炼的机会,对自身要求不严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,靠时间、磨日子,出勤不出力,把下沉当成“带薪休假”。二是力量整合不到位。有的村出现省市县派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、扶贫帮扶责任人、乡镇(街道)包村干部等多支队伍,各自为政,单兵作战,资源力量不能有效整合,导致工作力量不均衡、思想不统一、决策效率低,影响了下沉干部作用的有效发挥。三是教育培训不精准。年轻干部初入基层工作往往是“三缺干部”,不缺学历缺阅历,不缺活力缺定力,不缺想法缺办法,任前培训往往时间较短短,系统性、针对性不够,导致下派干部对基层工作的复杂局面缺乏系统全面了解,不能第一时间发挥作用。四是时间周期不合理。一般下派干部工作周期为1-2年,由于农村基层情况复杂,下派干部对村情村貌陌生,角色进入慢,刚刚熟悉基层环境,或者项目刚起步,就因为下派到期而后续工作无法开展。五是考核管理有漏洞。下派干部管理主体涉及到组织部门、派出单位和派进单位,虽然这些部门单位对下派干部影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,但客观上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,如何做到明确分工、各负其责、加强协作、共同配合,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运行机制。

习近平总书记曾巧妙地比喻:“干部多‘墩墩苗’没有什么坏处,把基础搞扎实了,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。”把干部下沉这盘棋下好,既实现锻炼培养干部的组织意图,又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,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,建立起一套更加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。对此,提出以下意见建议。

(一)强化协同配合机制。组织部门牵头研究制定干部下沉培养计划,进行宏观指导、资源调配,对现有下沉干部力量进行梳理整合,分批调整,细化考核标准,建立考核档案,定期研究。当地党委政府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工作,严格纪律要求,提供服务保障,确保下派工作取得实效。派出单位加强与挂职单位和有关部门联系,定期听取下沉干部工作情况汇报,从人、财、物、信息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,解决下沉干部后顾之忧。

(二)建立双向选择机制。“鞋子合不合脚,只有穿的人才知道。”下沉干部不能只靠上级“钦点”,更要充分征求基层意见,综合考虑干部年龄层次、知识结构、岗位特点、能力特长、一贯表现以及当地干部结构、产业规划、工作短板等各方面因素,因人制宜制定干部下沉方案。对基层部门需要什么类型的干部下沉要做到精准对接,上级部门和基层之间要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,把基层实际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,最大限度发挥下沉干部的自身优势,确保干部下沉不浪费行政资源。

(三)完善双向培养机制。将“下派”与“上挂”相结合。一方面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“接地气”,对工作成效明显,且有留下意愿的下沉干部,可选择就地提拔重用,继续为基层服务。另一方面从基层选派干部到上级部门学习“阔视野”,明确挂职时间,确定挂职内容,将吸收到的“营养”带回基层,形成上下联动的“活水”机制,推动资源力量全方位向基层下沉。

(四)强化教育培训机制。采取“请进来”的方式,围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、乡村振兴、乡村治理、驻村帮扶等业务知识,邀请专家学者现场授课,增强下沉干部驾驭农村工作的本领。采取“走出去”的方式,围绕美丽乡村建设、人居环境整治、产业振兴等重点工作,实地考察学习外地先进工作经验,提升下沉干部眼界观念和工作标准。

(五)完善管理考核机制。加大属地管理和考核权重,建立配套管理制度,“在哪工作、在哪考核、听谁指挥”,实现下沉干部属地管理化。实施跟踪评价反馈机制和满意度调查,建立基层和上级深度互动的干部下沉工作关系,形成齐抓共管合力。突出差异化考核,因人考核、因村考核,树立鲜明考核导向。

《探索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工作的创新与实践(全文共8067字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